珠江新城首批空中连廊近日被媒体曝“中看不中用”,空有豪气外表,实际上却垃圾遍地、使用不便。作为广州城市建设中的一道尝鲜菜,空中连廊的建设和管理目前尚没有形成体系,然而不少新区如国际金融城、广州南站地区却已争先恐后地提出建空中连廊的规划设想,若建成后境况会不会像珠江新城这批“先驱”一样,前景堪虞。
记者昨日从珠江新城空中连廊的业主单位广州新中轴公司了解到,由于管理分散,目前空中连廊确实存在管理不到位的地方,但是业主单位近日已经做出全面整改,接下来业主单位也希望总结首批空中连廊的建设管理经验,探索长远有效的建管模式,待有关研究成熟后,或再开建下批连廊。
2007年,广州市提出珠江新城39座楼宇以连廊的形式“牵手”,形成珠江新城高楼大厦的一体化空中连接。亚运前,首批13座连廊率先建成,一度成为CBD的新鲜风景,这也是广州市首批空中连廊。根据有关规划,未来珠江新城还将建设30多座空中连廊。
据了解,首批珠江新城空中连廊包括核心区高德国际公寓与全球通连廊、高德国际公寓与高德中心连廊、高德国际公寓与西塔IFC连廊、富力丽丝卡尔顿与利雅湾连廊、兴盛路段保利V座与领峰连廊、领峰与保利心语连廊、保利心语与南雅商住楼连廊、南雅商住楼与中海璟晖连廊、中海璟晖与珠江别墅连廊、中海璟晖与隽雅商住楼连廊、隽雅商住楼与方圆商住楼连廊等。
这些连廊建设的主要初衷在于将高楼连成一片,市民可以在“空中”自由穿行,免受日晒雨淋之苦。如今两年过去了,它们的利用率如何?是否达到了政府当初的规划目标?
11日下午记者走访这些连廊时,大部分写字楼已经调为“上班模式”,无论是地上还是连廊上的行人都极少。西塔和高德置地广场之间的连廊位于珠江新城核心区人气旺地,连接着友谊商店和广百两个大商场,但彼时也基本上无人问津。烈日当头,连廊的大部分区域却没有增设遮阳顶棚,而且自动扶梯全部停工,上下楼梯十分辛苦。行人来回于两楼之间宁愿冒着横穿马路的危险,或者绕行地面上的花城广场树荫区。据地面保安介绍,该连廊投入使用以来,自动扶梯基本上没有开过,但在上下班时间或者饭点的利用率还是挺高的,使用人群主要是两个商场的消费顾客和写字楼白领。
此前媒体曝光的垃圾遍地等问题已经不复存在。记者从业主单位新中轴公司了解到,空中连廊目前是按照公共设施的标准实施管理,管理费用主要出自财政,业主单位已于近日对媒体曝光的管理不到位的情况进行严格整改。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已经无法再作为现代城市管理的圭臬。新中轴公司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除了针对首批空中连廊目前存在的“毛病”开方下药,他们还将总结建设管理经验,希望能形成一套长效的建管机制,综合考虑空中连廊的规划、土地出让、报建、验收、管理等各个环节。
该负责人介绍,珠江新城首批13座空中连廊开建时,政府原本设想由开发商出资,但由于当时开发商不看好连廊的用处及经济效益,积极性并不高,因此首批连廊均是由政府垫资、新中轴公司代建,近两年来部分开发商看到连廊的好处,已经向政府“还钱”。
剩余的30多座连廊还会不会建?何时建?该负责人表示还没有明确时间表,不过,第二批珠江新城空中连廊正在做选址、环评等前期研究,将充分吸取首批空中连廊的建设管理经验。
珠江新城只是第一个吃螃蟹的。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新区如广州南站地区、国际金融城、天河路商圈等都提出要建设空中连廊,解决人车分流等问题。然而在未来空中连廊大规模开建之前,怎么建、谁出钱、如何管等问题都需要提前厘清。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马向明提议,在规划空中步行连廊体系的区域,政府可在卖地时附带条件,要求开发商建设。
广州市国土房管局有关人士则透露,事实上珠江新城去年在卖地时,已经尝试过在卖地合同中约定空中连廊建设由拿地开发商在大楼建设时同步完成。今后在南站和国际金融城等区域如确定要建空中连廊,将同样考虑在卖地合同中作出相关约束。
按照规划,珠江新城空中步行连廊建筑内部提供净宽不小于4米,净高不应小于3.5米的公共通廊,若两旁设商铺净宽应增加2米,即不可小于6米,宜设垂直交通,标高与该建筑相接的过街连廊一致,且24小时公共开放。也就是说,像香港中环的空中连廊一样,市民除了能走建筑外部的廊桥,还要能走入建筑内部的公共通廊,这样才能将整个区域“串”起来。
有媒体就指出,珠江新城已建空中连廊有些许“走样”。除了商住楼外,部分写字楼楼宇也强调独立性管理,关闭了外部空中连廊进入楼宇内部的大门。市民如果要继续过街,只能下楼在地面步行穿过该楼体后再上楼,才能过街。
对此,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马向明认为,如果空中连廊不开放楼体内部的公共走廊,那么空中连廊就只能是将大厦与大厦之间连接起来的天桥,变成“新加坡”———“走路时人为新增加出来的坡”。这样,就无法达到空中步行连廊便捷通达走遍整个区域的目标,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马向明建议,政府应该用管理手段确保大厦内部通道可以对公众开放,实现市民在处于同个平台的连廊上穿越通行。
香港空中连廊是广州珠江新城空中连廊借鉴的样板,它们大量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香港在中环兴建了横跨若干道中的一条空中连廊,连接太古大厦、康乐大厦和香港邮政总局,并建立多条支线年代以后,开始形成中环空中连廊空间网络体系,以连接信德中心到交易广场和怡和大厦的东西向空中连廊轴线为主,以连接天星码头到置地广场的南北向空中连廊轴线为辅,再向周边支出若干空中连廊,连接附近大厦和交通站点,形成了3000多米长的空中连廊空间体系,后来又逐渐建设了金钟空中连廊网络和湾仔空中连廊网络。
香港政府并不负责商业区空中连廊的投资建设,是由有需求的发展商进行投资,但规定包括大厦内部的公共通廊必须开放给公众使用。
空中连廊的规划管理由香港特区政府中的多个部门包括屋宇署、规划署、路政署、运输署和地政总署等协同完成。由私人业主拥有及管理的空中连廊,一般都由业主承担管养费用。